
不为困穷宁有此?
杜甫有一首诗《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每回想起,每次读来,总让人心头有些说不清、拂不
杜甫有一首诗《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每回想起,每次读来,总让人心头有些说不清、拂不去的滋味。有些泪意涌上来,有些长叹欲噤声,有些感怀在胸臆间千回百转,漫无所归。像天风振衣,四顾茫然,如击楫中流,波徊难前。
古今诗篇众多,有许多句美词华,风格不一,琅琅上口,通贯心窍的诗作,惟有此篇让我感余而有思。一是语近浅俗,态度亲和,二是本心直言,引人入境,三是民胞物与,所怀、所忧,大而且远。与杜甫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相比,这首诗作直抒心臆,如话家常,描述细微,言近旨远,泥土味足,醇厚心浓,表达了真君子,真儒者的胸怀,让人心仪,顶礼叩首。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漂泊到四川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草堂前打枣的那个人,你就不要管她了,她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人奉养的一个可怜的妇人。不是因为生活穷困她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正因为她表现的畏畏缩缩,反而应该对她多加亲近。即使说为了防备远来的人偷枣是应有的多心之举,可你在草堂前插上篱笆却显得太认真了。贫妇人已经向我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穷到骨头缝里了,我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苦难而泪湿衣巾。”
诗中圣哲、悲天悯人的杜少陵,他自己也是茅屋为秋风所破,娇儿恶卧榻里裂,但仍穷年忧黎元,感此肠内热,心中常恻恻。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颗多么善良而弥足珍贵的心灵呵!
在穷困者的身旁走过,给予诚挚的扶助,那怕只是那么饱含真情的一眼。在弱势人的眼底看来,需要真诚的援手,那怕只是那么平凡朴素的片语。你可以帮不了忙,但至少要有心底同情,你可以匆匆路过,但至少要步履轻轻。三餐之给,七尺之眠远远超出杜子美者,一语之暖,片刻之交,也要成人之美,成“子”之美。
当你端居机关深院中,对来访者畏手缩脚,不知礼仪的举动,心生漠然时,请想一想,不为困穷宁有此?
当你坐在酒楼宴席上,对服务员的端茶放菜,横挑鼻子竖挑眼,粗语相向时,请想一想,不为困穷宁有此?
当你走在街巷菜市,把大棵菜剥到一个白亮亮的菜心,为角儿八分,讨价还价时,请想一想,不为困穷宁有此?
当你身穿锦衣美服,路遇一身泥灰,满身臭汗的民工,露出鄙视时,请想一想,不为困穷宁有此?
比尔盖茨也是穷人,为了一颗丰富的心灵,舍弃了身外的浮财。李连杰也是穷人,为了爱心,乞求世人捐赠“壹基金”。弘一大师曾经“三变”,为公子哥儿,为海归新潮,为布衣僧人。人生的极致是“普同”理念,是简单的取舍,是众生群聚的贴身之温暖,而不是只手独烤的一隅火炉。
想起杜少陵的“不为困穷宁有此”,不惟济世暖人,亦且心安自暖。
深愿世人心,长解此中味。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nanyangjinxu.com/html/sanwen/x58d4685uh0h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