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东南
老家在东南。东南是一个自然行政村的名字,位于现在的江苏盐城亭湖区盐动镇东首,与黄海只有一步之遥。我生于斯、长于斯,直到二十岁才离开,东南的土地上有我父辈耕作的脚印,东南的土地下葬有我的祖父祖母,我的先
老家在东南。东南是一个自然行政村的名字,位于现在的江苏盐城亭湖区盐动镇东首,与黄海只有一步之遥。我生于斯、长于斯,直到二十岁才离开,东南的土地上有我父辈耕作的脚印,东南的土地下葬有我的祖父祖母,我的先人。我是喝着东南的河水长大的,一草一木总关情,东南就是我的老家,一个让我梦绕萦回的地方。
说东南这个名字,很多人也许不知,但只要提起“南三区”,盐城向东的很多老人便会恍然地说出“哦,海里”,其实“南三区"就在东南,说“海里”是相对于“乡里”而言的,小时候记得大人们总是把南洋岸向西的地方叫“西乡”,南洋岸向下叫“海里”,之所以叫“海里”,大概是因为这地方过去就是海滩了,向东几步就是黄海了。这块由潮汐涨落泥沙聚集而成的年轻土地没有什么历史,原本就是荒无人烟的盐碱地,直到清朝末年,实业家张骞到此垦荒植棉,才逐渐有人从“西乡”里“下海”,也有不少南通海门、泰县的人到此垦地,他们挑个担子,携妻带子,在草地上搭个草棚,就算安家了,那情形,我估计就和电视剧《闯关东》里差不多,没有粮吃了,捋把盐蒿种子,没有水喝,就用沟里的咸水,父亲讲,我们家就是从“西乡”里迁来的,那时候,东南这地方是成片的盐碱地,直到我们记事的时候,仍然能见到田地里一片一片的“盐碱疤”,路边都是白白的碱花,路边沟沿盐蒿是随处可见,地里的庄稼产量很低,是广种薄收,农民自嘲说:“远看一支花,近看盐碱疤,棒头叶子象茅草,棒头拐子象大枣。”大家通过冬天深挖、夏天覆盖草灰等办法,硬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把过去的盐碱地,变成了今天的粮棉仓。那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共同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老作并代代传承,现在都成了地地道道的东南人了,我们小时候还能随便听到“海门腔”、“泰县腔”,现在已经很难听到了,都是一口正宗的东南“冒腔”。
因为近海,东南有着丰富的自然物产,小时候,常常见到野兔在田头乱跑,灰鹤在头顶盘旋,偶尔还能看到几只丹顶鹤在田间漫步,河里常见野鸭在戏水,麦黄的时候,大人带上手电,晚上到滩头捉黄蟹,天亮回来准是满满两口袋,夏天人们到滩上去钩蛏挖蛤蜊拾泥螺,既可以解决家中的吃饭小菜,还能去街头卖些小钱,添补家中的针头线脑。小蟹捉回来放在木通里捣烂,放盐腌几天,就成“蟹渣”,非常下饭,有人形象地说是“大麦饭、臭些卤,一唰嘴一鼓”,就是那时候真实的生活写照。人们还经常逮些野兔、野鸡,獐子什么的改善改善伙食,见到什么逮什么,只要能解谗,那年头,饿啊。
离家十多年了,每年总要回去几次,如今的东南真可是今非昔比了,这块过去荒芜的土地上每年都发生着奇迹般的变化。
东南向东几步,海边森林公园让你心旷神怡,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让你流连忘返,人们象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着鸟儿,它们在这里自由飞翔,繁衍生息;人们再也不去滩头捉蟹解决家中的下饭菜了,各种海产品都经过包装,变成了当地特产,还销到外地很远的地方去,人们和这天上鸟儿一样,共享着这块绿色家园。
东南人都是带着梦想来到这块土地上的,祖辈们来开荒种粮、恳地植棉,并不完全是为了填饱肚子,他们都有着创业的梦想。如今,东南人没有辜负先辈的愿望,正朝着他们的梦想前行。没有到过东南村的人很难相信这里是一个自然村,别墅成排,绿地成茵,独具匠心的规划设计,俨然是一个富庶文明的城镇,你说这是在乡村吗,不象,象在城里,你说,这是城里吗,也不是,这里是乡下,农民都是半工半农,上班进车间,下班到田间。原本只有几个商铺的是字路口,现在成了车水马龙的街道,烟囱高耸的热电厂,机声隆隆的机械厂,还有纺织、服装等等,一个小小的村子里有近百家企业,这里已经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客商来这里投资创业,孔雀东南飞,这里吸引了许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成了新一批的东南人。
年前,回去祭祀祖先,遇到儿是伙伴大领,这个初中毕业学木匠的农村人,现在也住的别墅,开着轿车,进他家看看,有线电视、宽带网一应俱全,更让我惊奇的是,他还请了家庭音乐老师,教他女儿学钢琴。显然东南人已经不满足于这红房黛瓦了,村口的大牌上“学赶华西”的标语,看来不是句口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nanyangjinxu.com/html/sanwen/x8u768i5dg1tt.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