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地方叫延安

有个地方叫延安

晩学散文2025-10-22 21:04:22
小时候听父辈们说,曾经有个人——一个巨人,脚穿草鞋身着布衣,头顶一颗闪闪发光的红星,从遥远的南方走往遥远的北方,走进了一块朴素的土地。那是一片铺天盖地的黄土地,上面只有土豆南瓜和小米,只有简陋得无一丝
小时候听父辈们说,曾经有个人——一个巨人,脚穿草鞋身着布衣,头顶一颗闪闪发光的红星,从遥远的南方走往遥远的北方,走进了一块朴素的土地。
那是一片铺天盖地的黄土地,上面只有土豆南瓜和小米,只有简陋得无一丝修饰的窑洞。因为走进了那个巨人,这片只生长朴素的庄稼和朴素的居所的土地上,又生长出了朴素的真理。朴素的土地滋养了朴素的他,就在这块朴素的土地上,他酿造出了能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一种思想。从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册上跃入了一个艳丽的名字:延安。
后来,翻开那段历史,我全然明了延安的函意: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斗争的心脏;她是将一支支利箭射向倭寇的发源地;她是革命真理的摇篮;她是一个新型政权取代一个腐朽政权的决策地。
当初,那个巨人从一个小山村中走出,在南湖的一条小船上点燃了希望之火,然后,他将火种播撒大江南北。那点点星火骤然四起,刺痛了黑暗统治者的眼睛,他们惊恐万状,进行了全面地浇扑……
光明之火不能熄灭!为了保存这点来之不易的希望之火,那个巨人毅然带着一群苦难的兄弟姐妹退出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他们爬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他和他的兄弟姐妹们饱经了二万五千里路云和月的沧桑,终于走进了陕北的核心:延安。那是1938年1月的某一天。
我想,当时那一排排窑洞,一定是争先恐后地迎接这位象他们一样厚道朴实的农民的儿子和他的战友们。他和他的战友们住下了,一住就是九年。
那三千多个夜有多少个不眠之夜?在深邃的苍穹下,多少次,他默默地伫立在延河边,一手托在腰间、一手横在胸前让一根根纸烟在食指与中指间燃烧——他促眉凝望:如狼的蒋匪如虎的倭寇,肆意抢掠横行无忌。大地疮痍,苦难的人们在倍受着双重的压迫。他的心在阵阵绞痛。如何才能救中国?如何才能为中国找到一条出路?仰望宝塔山上的宝塔,他体内的血在沸腾:一定要酿造出一种世上独一无二的思想,唯有这种思想才能救中国。他坚信雄伟挺拔的宝塔就是中华民族结束苦难的象征。
在三千二百八十五个日日夜夜里,他与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相亲相爱着。白天与老乡们一起种地吃小米饭喝南瓜汤。晚上,他紧紧地依偎在窑洞的怀抱里,虔诚地接受着墩厚的黄土源源不断输给他的力量和智慧。有了土豆、南瓜、小米和延河的水,便有了酿造那种思想——那种用马列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的伟大思想的源泉。那盏豆油灯作证,《论持久战》就是他在夜里一边思考明天的战略方案一边酿造而成的。这部精妙质朴的论著很快就在美国出版了。让人惊奇的是,那个与他斗了二十年的蒋家王朝的统治者竟如获至宝,令麾下将帅人手一册。
一场惊世骇俗的八年持久战,终于将“药膏旗”在中国的大地上撕得粉碎。
望着胜利的红旗漫天飘舞,他真想躺在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可他不敢,他知道那个死对头的“剿共”梦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为了人民政权的早日建立,为了彻底解救苦难的人们于水火,他要作最后的冲刺!
1947年12月25日,他大笔一挥,又写下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是他在窑洞里酿造出的最后一件精品。写罢掷笔,便挥师南下,直捣黄龙……
两年后,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彻底推翻了蒋家王朝。天安门城楼上,他巨手一挥,全世界同时听到一个惊雷般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声音在九百六十万平方米土地的上空久久回荡……
如今,战火的硝烟早已逝去,那段岁月也离我们日渐遥远。然而,那窑洞那延河那宝塔——那延安的空气中所充满着的毛泽东思想却永不消逝!
牵着儿子的手,我们走在和平的阳光下,象当年父辈们告诉我一样,我深情而庄重地告诉儿子:有个地方叫延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