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桥夜话

浮桥夜话

引河散文2025-07-13 06:02:08
家乡修浮桥了,因为北方人又处内陆的缘故,对水对桥总有一种无限的思慕和向往的感觉。曾多次到过古渡吴王,感受过它那雄浑古朴的寨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和背河倚岭的磅礴气概;曾多次走下古寨搭乘机声隆隆
家乡修浮桥了,因为北方人又处内陆的缘故,对水对桥总有一种无限的思慕和向往的感觉。
曾多次到过古渡吴王,感受过它那雄浑古朴的寨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和背河倚岭的磅礴气概;曾多次走下古寨搭乘机声隆隆的渡船去领略母亲河的粗犷和豪爽;曾多次弃船上岸用赤脚踩着能渗出水的湿地去体会黄河纤夫的艰难;也曾走进那蒹蒹葭葭的芦荡深处,采撷过那凝结着无数飞絮的芦苇花球,梦想过把它制成最美最美的花束去送给未曾光顾此处的友人,更幻想着何时能在这滔滔大河之上架起一道连接秦晋的彩虹,来免除我们这旱鸭子涉水趟河、舟楫劳顿的后顾之忧。如今,这一愿望终于成了现实,不能不感到一阵阵的欣慰,浮桥的话题悄悄浸湿了我的思绪。
印象中最早浮桥的形状是八十年代在新绛南关的汾河之上看到的用木船架起的浮桥,摇摇晃晃,一字摆开的木船上铺满了木板,大概是这座浮桥即将完成它使命的缘故,给我印象反正是破败不堪,即便如此,我还是感到一种无比的新奇和兴奋。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当时比较时兴的“汾雁香”酒,或许就是从这曲折不平的桥上运到我的家门口,更不可思议的是竟想到了唐朝的薛仁贵或许也是在这浮桥的汾河边弯弓射过雁罢。
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我们的前人曾经创造过无数个世界奇迹,在浮桥这一领域也不例外。黄河冲出禹门口,洋洋洒洒在河东大地造就了一个个千古名渡,吴王渡、蒲津渡、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个个如雷贯耳,“顶天立地”。浮桥,自古有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我们的先人就在蒲津渡前曾架起了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为军事也好,为繁荣经济也罢,那一个个雄健有力的铁牛,形象逼真的铁人,闪耀着智慧的七星柱和力挺万千的铁山,无不令现代人叹为观止。如今,当你站在被高高抬升的蒲津渡遗址上,眺望远方时隐时现的黄河,你就会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你就会感到一种自豪和责任。
魏王豹也好,韩信也罢,都为现在的吴王古渡频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韩信声东击西,靠木罂(缶瓦)渡河,用智慧战胜了魏王豹,是黄河天堑成就了韩信的伟业。如果当时有了浮桥,那还会有发生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么?吴王古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稳定的河床成为目前在河东一带黄河上还在使用的渡口之一,在现代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货物、人员流量不断增加,靠船摆渡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建桥已成大势所趋。几多磨难,终见曙光,经过临猗仁人志士多方不懈努力,如今在这千年古渡上终于架起了一座坦荡如邸的浮桥,往日的船工们不再掌舵,两岸天堑变通途,古渡历史从此又将揭开了新的一页。
听说,作为浮桥的配套工程,通往古渡原有的道路目前正在进行拓宽改造。试想,当大路畅通之后,我们站在古渡前感受那长虹卧波,道路宽广,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的景象那将是何等的感慨!到那时,当我们呼朋唤友走上浮桥去抚摩母亲河的伟大那又将是何等的豪迈!或许,我们还会走过浮桥悄悄踱进对岸那茂密的芦苇丛中去体味古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境呢!

后记: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能一睹古渡浮桥风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对古渡深深的依恋却让我不由自主的敲起键盘胡乱写了这几句有关的浮桥话题,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戊子年七月七日子时书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