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车,童年梦

老电车,童年梦

茔垄散文2025-10-12 11:16:05
2003年5月,因为工作原因,我们一行七个大连人来到厦门常驻。厦门地处闽南,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语言习惯都与大连有很大差别,有一丝出国的感觉。一个厦门朋友问我:“厦门比大连如何?”我的回答让他想了半天:
2003年5月,因为工作原因,我们一行七个大连人来到厦门常驻。厦门地处闽南,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语言习惯都与大连有很大差别,有一丝出国的感觉。一个厦门朋友问我:“厦门比大连如何?”我的回答让他想了半天:“除了椰子树,厦门有的大连都有。”
一天,我们相约在一家电器商店购物,忽然看到电视画面闪现出熟悉的大连老电车,七个大连人异口同声:“大连!”很多厦门人听见以后,也驻足欣赏那美丽的老电车。很多人都说大连人恋家,说实在的,除了工资不高,实在找不出大连的缺点。
2004年3月,我终于等到年假回大连探亲。一踏上大连港的陆地,我才真正感到脚踏实地。夜色下,我一个人沿着港湾桥走到长江路,径直走到民主广场那儿等老电车。很快就上了一辆午夜的有轨电车,看着熟悉的车厢,听着“咣当咣当”的声音,心中无限幸福。
回到家我把这事讲给母亲听。母亲静静地听我说完以后,慢慢地回忆起老事,也慢慢地讲给我听。母亲告诉我,光复以前,大连老电车分为两种,一种白牌车,也叫纳凉车,是供给日本人和有钱的中国人乘坐;一种是红牌车,也叫苦力车,供中国工人和苦力阶层使用,这种车只有前后两个门,开起来摇摇晃晃,前后颠簸,所以大家又都把它叫做“两间跷”。当时有两条专线供给中国工人和苦力使用,一条是民主广场-解放广场的四号线,一条是寺儿沟-西岗市场的一号线。其他的线路都是日本人和有钱人的专利。中国人被封闭在狭小的的生活空间里。
起初,我们家住在田家屯,也就是现在的大连市人民政府附近,由于日本殖民者实行种族隔离政策,被迫迁到刘家屯(今天的五一广场附近)。不久又由于城市的扩张,来到卫生和环境恶劣的北岗子町落脚,我大伯和我父亲就出生在这里。我大伯出生于1933年,比我父亲大三岁。为了生存,大伯不到十二岁就做了童工,进到日本人的铁沙场(以后的造船阀门车间,今天的五一广场附近)工作。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怎经受得了如此繁重的体力工作,每天都是筋疲力尽。为了吃饱饭,没办法要牙也要坚持。每天中午,我父亲都会拿着破铁饭盒跑过老电车线给大伯送饭。每次看到“咣当咣当”的电车驶过,父亲总是充满了羡慕的目光。有时,父亲会一直站在厂子外面等着大伯一起回家。他们会一起跑到电车轨道边看电车,他们从来没坐过电车。每当电车驶过,他们又会一起追老电车,直到追不上为止。
一个月后,大伯终于拿到了自己的血汗钱。他背着奶奶偷偷地拿出一部分钱,带着父亲跑出去,一起去乘坐老电车。他们坐的就是那种苦力车。电车行驶起来,他们也感到自由和幸福。坐到寺儿沟,他们迷了路,他们从来没走过这么远的路。慌乱之际,聪明的爸爸认定沿着电车线往回走,一定可以回到家。就这样,哥俩儿饿着肚子往回走,走到西岗市场时,也是傍晚时分。虽然一直饿着,但是他们觉得很幸福。
2006年,江西朋友来大连看我,我特意为他安排了一条“浪漫之旅”。走过中山广场,我带他在鲁迅路上了老式电车。一上电车,所有的人目光都投向他,因为从未见你过有轨电车,他对一切都感到神秘,对一切问个不停,对每个细节拍个不停。没想到不仅仅是大连人喜欢老电车,很多外地朋友对老电车的感情和我们一样。恍然,大连老电车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我们更应像善待老人一样爱护大连老电车。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