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说同一首诗歌作品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同一首诗歌作品的意中之境,在不同读者的心目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中之境,情趣也会各异。造成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读者各自生活阅历不同和欣赏水平有高低之异。同一首诗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与感
同一首诗歌作品的意中之境,在不同读者的心目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中之境,情趣也会各异。造成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读者各自生活阅历不同和欣赏水平有高低之异。
同一首诗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与感情,生活阅历和诗人大致相同的人,他的感受就会深刻一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发生广泛的联想,乃至以自己的东西去补充它、丰富它、发展它。
比如我们读艾青的《盆景》,我们便会联想到十年浩劫中见到的形形色色的畸形怪象,想到那时各式各样的“样板”,甚至想到各种各样的人,不就是一个“柔可绕道指而加以歪曲,草木无言而横加斧刀”的巨大盆景吗?如果没有这样经历的人,或不善于联想的读者,队长和首诗歌作品的感受就会浅薄得多。
再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为例,一般读者如果没有类似杜丽娘那样的爱情体验,只会把它当作一个奇妙的死而复生的爱情故事来欣赏,但是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遭受不幸的弱女子会有很深刻的感触,比如有一位叫冯小青的女子读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还有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在听到《牡丹亭》艳曲时更是心荡神摇,“心上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道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当她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便“亦发如痴如醉,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这时她联想自己的身世和尚属渺茫的爱情,古人诗中“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词中“流水落水春去也”之句,《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在一处,仔细付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没有林黛玉这样的生活境遇和心情,怎么能如此深入地“领略这其中趣味”呢?林黛玉把汤显祖笔下的意中之境完全化成了她自己的意中之境,这是由审美欣赏中的共鸣所造成的。
二是诗人造境的典型化程度高,诗歌作品中的意象表现没有外加的理性规范,诗人思想感情的倾向性深深地隐藏起来了。
这样的诗歌作品,它的艺术境界往往会显示出它的多义性,不同阅历、不同欣赏水平的读者就会各取一义,各自去发挥。
所谓“诗无达诂”,“无达诂”的诗歌作品,往往是艺术性很好的诗歌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众多的读者意中,会产生不同甚至方向相反的境界。
众所周知,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在历代读者群中,就产生过各种境界。朱彝尊领略的是“悼之”,何倬领悟到的是“自伤”,汪师韩理解的是“自况”,张采田联想到的是时局变迁,文章空托,怀旧惜今……在他们的头脑中,沧海明月,蓝田日暖,幻化出内蕴各自不同的境界。
朱光潜先生分析这首诗歌作品时说:“五、六两句胜似三、四两句,因为三、四两句实言情感,犹着迹象,五、六两句把想象活动区域推得更远,更渺茫,更精微。”
李商隐和许多晚唐诗人的作品在技巧上很类似西方的象征派,都是“选择几个很精妙的意象出来,以唤起读者的多方面的联想。”
不但诗歌是这样,大凡杰出的艺术作品皆是如此。西方古典音乐大师们的“无标题”音乐,一千个人听会有一千种不同的乐境。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吸引人的是那神秘的永恒的微笑。“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象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欢乐。”这是著名翻译家傅雷的赏析,他又说:“蒙娜丽莎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她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是具有无穷和不定两原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所以说,诗人创造了自己的意中之境,又把这意中之境转化为种种美的信息,读者接受那些信息之后,用它们重新组合自己的意中之境,读者凭自己所获得的意中之境,对诗人的诗歌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只有到这个时候,诗人的诗歌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才算最后完成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闲说08《射雕》之悲情完颜洪烈
下一篇:情,你让人怎么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