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碎的白鹿
电影《白鹿原》是根据长篇同名小说《白鹿原》改编而成,文学著作改编成电影是第五代导演惯用的方式,其影响也很深远,以至于后来的第六代导演很多都去效仿,这种方式也成了当下电影的一种潮流,但是文学改编不是任何
电影《白鹿原》是根据长篇同名小说《白鹿原》改编而成,文学著作改编成电影是第五代导演惯用的方式,其影响也很深远,以至于后来的第六代导演很多都去效仿,这种方式也成了当下电影的一种潮流,但是文学改编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进行文学改编也需要有真本事,不是说你不是个作家或者编剧就不可以改编,而是进行改编的作品基本上都已是家喻户晓的名作,改编不好就会令人们唏嘘不满,这一点是为观影者乃至文学爱好者所不容。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说国内张艺谋的《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许鞍华的《倾城之恋》、李安的《色戒》;国外的莱昂纳德的《傲慢与偏见》、大卫里恩的《雾都孤儿》等等,这些电影成了现代电影人学习的榜样。如今我们基于前人的基础上,再来看看或者说是评价一下改编的《白鹿原》,也就有了评价的基线和标准。电影《白鹿原》还没有上映的时候,就在宣传电影的性~欲,在我国这个“半开放”的社会背景下,《白鹿原》所提及的性和欲还是晦涩的,有所避讳的,这完全和国内当下形势有关。陈忠实的《白鹿原》确实有很多“黄”的风貌,书中对床第细节的描述差不多近乎极限,而且密密麻麻毫无节制,令男人读了血脉喷张,女人读了满脸火辣。传说中的《金瓶梅》也就差不多这种境界,但是色情不等以糟粕,淫秽亦不同于低俗,多年后人们敢为《金瓶梅》平反,便是注目到色情背后的另有深意。《白鹿原》曾被批判,被禁版,被责令修改,却无人能苛责它骨子里的时代概念,那是一幅壮阔燎原的时代风景图,虽然只是一地之变迁,却有形形色色的众生粉墨登场。然而《白鹿原》的导演王全安看到了这些,也按照书中原版去拍摄,但结果是无情的,中国的发行机制可不允许这么做。因此为了使影片发行,各种性~欲的镜头被删除,宣传片上各种欲的镜头在影片上也只是蜻蜓点水,点到即止。为了达到预期的票房收入,利用各种宣传去欺骗消费者,这一点是令我无法接受的。但是后来想想我们国家对于电影发行的准则,我们也只能惋惜很多好的影片无法在影院与我们相见,就比如贾樟柯的《小武》。
《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看过之后给予了影片很高的评价,给打了95分的高分,但是陈老先生看到的是220分钟完整版,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删减之后的版本,150多分钟的删减版确实使这部史诗巨著般的影片效果大打折扣。在之前也有删减的作品如李安的《色戒》,也是在删减很多激情戏之后才允许放映的,同样是为了在内地上映而删减激情戏,至少《色·戒》是一部完整的电影,故事脉络清晰,电影叙事规整。这是李安作为优秀电影人应该做到的技术与智慧。但是与《白鹿原》相比,《白鹿原》却不是如此,删减之后的影片使人看到的是一个个段落,就如山间的断层一样,无法令他们衔接,我看的是云里来雾里去,每个段落之间都要去想为什么是从那剪辑到这,令我看的苦不堪言。电影《杀生》也出现剪辑错乱,但是最后终会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而《白鹿原》则非然。比如:黑娃,白孝文,鹿兆鹏烧过麦子之后,出现一个老头说了一句话:白鹿原是个好地方,你就是把我杀了你也带不去。这个显得多么的突兀,貌似有点像是在为白鹿原代言的意味;还有最后,日本兵的飞机轰炸了白鹿原的戏台,便莫名其妙地结束了。无高~潮、无结局、无构架、无主线、无主题,这样的“五无”成品根本称不上是电影戏剧创作,也绝非是制度的问题。第五代拍高粱、黄土和女人,为的是展现生命活力,控诉愚昧落后,第六代也拍麦浪、土炕和女人,为的却是回归传统,规避审查。时代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折腾”,这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下,到底是史诗巨著带来的影响重要还是票房重要。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给了我很多的震撼,原里辽阔的麦浪仿佛把原外的我带入了那个充满黄土气味的渭河平原,齐刷刷的麦子随风刮向我的眼前,脑海里瞬间变得开阔,一切烦恼也消失啦,这种原里原外的差距真的令人感叹!但是这种感觉使我们立刻就想起来这可能是五代导演的作品,唯美的纪实风格景象,饱和的色调、大块的色彩,,这些可是以唯电影至上,以艺术为尊的第五代导演惯用的美学风格,五代导演也是靠这个傲然崛起,那刻我瞬间就想到了陈凯歌的《黄土地》中覆压画面大半的黄土高原和张艺谋的《红高粱》中迎风摇曳的高粱,王全安不愧是最像第五代的第六代。但是关于这种瑰丽的纪实影像镜头并没有在接下来的影片中得以延续,而是大材小用了,在张艺谋和陈凯歌里这种美丽的镜头必然表示一定的意义,并不是虚设的,纪实性的影像是一种“看待”的态度,观众可以通过这种冷静的,几乎不加任何“态度”的视角看待电影中的人,电影中的事,电影中的场景,乃至电影中的精神透射,这本身就是导演的“态度”,他要观众直观的去看待,然后去思索。而我看到《白鹿原》里这种镜头竟然成了各个段落的转场工具,甚是觉得有点浪费啦。
电影是一个综合体,影像,声音的元素某种程度上只是导演创作的手段而已,它们本身都要在影片的主题和精神价值的指导下与叙事和人物融为一体,叙事的中心也是突出和展现影片的主题和精神内核。电影《现代启示录》的影像风格正是建立在与人物塑造和叙事的基础上的,光线、音乐、镜头的运动都带有了导演的主观意图。而这种意图本身就是建立在影片的主题和精神内核上的。反观《白鹿原》的主题是什么?显然是模糊不清的。在这种感慨之后仍然觉得王全安已经尽力啦,毕竟从吴天明到张艺谋、陈凯歌都没有人敢接手的影片,他接手啦,也许真的如陈老的评价一样,《白鹿原》真的很好,只是我们没有看到完整版的。
《白鹿原》的语言很有五代导演的艺术特色,也极具渭河平原的语言特色,在表现具有地域特点的影片中方言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活着》、《赛德克巴莱》。《白鹿原》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黑娃做麦客时,他们吃过饭唱的那出戏,浓重的方言唱出来的戏气势磅礴,深深震撼了我,那也许是渭河平原独具特色的戏,我深深喜欢上那种唱戏的方式,可惜那段太短,没有过瘾。但是《白鹿原》里除了第一次唱戏之外,每一次唱戏的时候,戏不是重点,而是唱戏的同时发生着其他的事情。比如村里唱戏的时候,田小娥与白孝文在玉米秸堆里野合;割麦唱戏的时候田小娥与黑娃正在偷情等等。这些明显是经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