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钝感力,四两拨千金的生活艺术
日前,与以前的一个同事吃饭。席间,他说几年不见,你好像改变了许多,棱角不再那么凌厉了,锋茫虽然还在,但隐了很多。我但笑不言。曾经年少气盛的我,曾经锋茫毕露的我,曾经棱角分明的我,在几年的职场和社会历炼
日前,与以前的一个同事吃饭。席间,他说几年不见,你好像改变了许多,棱角不再那么凌厉了,锋茫虽然还在,但隐了很多。我但笑不言。曾经年少气盛的我,曾经锋茫毕露的我,曾经棱角分明的我,在几年的职场和社会历炼中,渐渐被磨圆了,变得从容了些,内敛了些,宽容了些,自然也就成熟了些,老练了些,世故了些。我想,这就是长大的代价。我想每个人都会这样走过来,经历这样的蜕变,无意思看到日本著名作家、畅销书《失乐园》的作者镀边淳一的又一力作《钝感力》,我想这个词,也许正是我,还有和我一样的许许多多的人在修练的。钝感力,是渡边淳一自创的一个词汇。可以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渡边说,这是一种可以为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智慧和手段,是一种优秀的,利于更高生活质量的特质,是我们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但它不等于迟钝,它不强调敏感聪明的智慧,而是强调木讷迟钝的智慧,强调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一种耐力,是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一种心态,是一种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力量。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强势而言,更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与他们和社会的和谐相处。
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空虚的精神世界、多元的社会氛围、让我们这一代人与人之间变得敏感而容易走极端,容易像刺猬般的互相伤害。面对工作生活中层出不穷的烦恼琐碎,“钝感”就像一件厚厚的盔甲一样,能把伤害反弹回去,消于无形,任你是大风大浪,也如清风拂过山冈,就像太极拳,用的是以慢打快、四两拨千斤的功夫。看似没心没肺,实则心胸开阔。对于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压力重重的我们来说,“钝感力”的观念恰似及时雨,浇灌了我们迷茫的心田。具有“钝感力”能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在面对外界的批评和情感的伤痛时能不介怀于心,不停滞不前,仍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同时也易于与他人和周遭环境和谐相处,如此,才易于求得生存,才能更容易获得愉悦和成功。
人生必须面对无数的内在和外在的挑战,当一个人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时候,能改变的也就只有你自己了。没有人不向往成功,但都需要经历无数的失败,在失败中能不能活下来,就变成一种人生的智慧,而这就是钝感力的智慧。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这叫投射。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这叫认同。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所以,不必将关系中发生的事情简单地归到自己身上,或他人身上。相反,我们应该多一只眼睛,学会从内在关系的角度上审视你和对方。
渡边提出的“钝感力”一词,其实与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书法家郑板桥的一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难得糊涂。什么叫难得糊涂呢?用我们现代人的解说应该是这样的吧:一个人在非原则问题上不作计较,在细小问题上不纠缠不休;对不便回答的问题佯作不懂;对危害自身的询问假作不知,以理智的“糊涂”化险为夷,以聪明的“糊涂”平息可能发生的种种矛盾。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由聪明转糊涂,那不是真糊涂,那是装聋作哑,是眼不见而心如镜。
古代圣贤老子曾经说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我想,这是对难得糊涂精华的淋漓诠释!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审视幸福
下一篇:好人难做也要坚持做好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