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开的声音

丁香花开的声音

谧然杂文2025-04-06 05:50:27
我很喜欢读牧歌的文字,无论是散文还是诗词,都透着一种淡淡的芬香,文字里有着浓浓的书卷气。譬如这首《丁香花》,满城丁香灿烂着,优雅着。牧歌老师由丁香花开,引发了浪漫的诗情,摘一朵丁香,悄悄地做成了书签。
我很喜欢读牧歌的文字,无论是散文还是诗词,都透着一种淡淡的芬香,文字里有着浓浓的书卷气。譬如这首《丁香花》,满城丁香灿烂着,优雅着。牧歌老师由丁香花开,引发了浪漫的诗情,摘一朵丁香,悄悄地做成了书签。这种诗意的叙述。在读者的心里也可以产生很多意向和美好的想象。
由此我想到了唐代的诗人,每每送友人的时候,折柳相送。青青的柳色,依依的柳枝,是春天最为深情的风景。白居易形容道:“依依窈窈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柳枝春风舞,行人相思浓。杨柳,成了情感的载体;柳色,成了心灵的寄托。所以,在唐代,折柳送别就成了广为流行的风尚。亲朋分手,故人远行,情人离别,都不约而同地折柳相赠,互道珍重。此时此际,杨柳已经不复是简单的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柳了。它是情感的慰籍,它是生命的关怀,它是思恋的象征。刘禹锡写道:“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代的人们寄情于柳,唐代的诗人们更是深情于柳。因而,在诗人们的笔下,普通的杨柳就具有了灵性和体温,具有了感觉和情愫。它懂得“悲莫悲兮出别离”,它知晓“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对于情浓而重情的人们来说,离别乃是人生最为痛苦的一件事,而唐人恰恰是激情。饱满而格外珍惜情谊的。可是离别又是难免的,为了功名,为了前程,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生命的价值,必须要跟亲朋故友挥手道别,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然而牵挂也是难免的,思念也是难免的,深挚的情感也是无法割舍的。唐代的人们想到了并选择了杨柳,这极为平凡的柳,这随遇而安的柳,这生命力极强的柳,这水边地头道旁山坡到处都蓬勃生长的杨柳。天涯何处不见柳?柳在情谊在,柳在思念在,柳在故人在。长相思。柳为证。
上个世纪诗人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百年传诵。我不知道诗人是否真有这种邂逅。只是有了《雨巷》,丁香就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感情的寄托。今天再读21世纪牧歌老师的《丁香花开》,兴许是诗意太美,引起我这么多的读后感。期望没有引起读者的反感。就此搁笔,再次谢谢牧歌老师的《丁香花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