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心中的黄鹤楼
中国历代的文人都喜欢游山玩水,因此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让后人瞻仰,我对中国名山大川的最初了解就来源于古代文人的诗篇。知道白帝城是因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知道寒山寺是因为小学时要求背
中国历代的文人都喜欢游山玩水,因此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让后人瞻仰,我对中国名山大川的最初了解就来源于古代文人的诗篇。知道白帝城是因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知道寒山寺是因为小学时要求背诵“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知道岳阳楼是因为经常吟诵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道黄鹤楼是因为喜欢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知道泰山是因为仰慕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知道西湖是因为欣赏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曾有缘在黄昏时仰望过巫山,顶着夏日的炎热登上过岳阳楼,冒着浓烈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在我的周围人头济济,这时大家在心里肯定会默默的吟诵那几首诗,这些诗是我们儿时就能背诵的了。人们到这里是来赏景的,更是来寻诗的。根据这些诗句,这些山,这些楼,这些城,这些湖,儿时我们就在心中构建了它们的形象。稍大些有了脚力就想印证诗中的实景了,追寻儿时心中的胜景几乎成了我的一种焦渴,就好像对故乡的渴望。
但有时我们实在是太相信文人的描述了,把这些地方想象了成人间的天堂,等到了实地一看却不是那么回事,这就让我想起了登临黄鹤楼的情景。自从中学时读了崔颢的《黄鹤楼》之后,心中一直就对它念念不忘,在我的心中早就构建了它的形象。悠悠的白云,萋萋的芳草,翩翩起舞的仙鹤,还有长江岸边的小洲,是那样的美,它在我心中已是一个胜景,是我心心念念梦中都向往的地方。92年我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有幸到心中向往已久的黄鹤楼所在地去,那个高兴劲啊,就别提了。开学时已是秋天,武汉的秋天比较干躁,天气不是很冷,很适宜出游。开学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我邀齐了同寝室的同学去登临黄鹤楼。黄鹤楼耸立在武昌蛇山上,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名字的由来),筑城为守,建楼以膫望。到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成著名的名胜古迹景点,历代文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墨宝,尤其是崔颢的诗成为千古绝唱。传说李白到黄鹤楼时想写下自己的心情,但看到崔颢的诗之后就搁笔了,并在上面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也成了一段佳话。
在从武昌到汉口的路上,在长江大桥的边上,黄鹤楼就耸立在这三镇的交界处,还没到大桥边,远远的我们就看见了它。黄鹤楼前的空地上塑立着单脚站立的仙鹤,而我倒是认为有没有鹤都无所谓,反正它的名字已成定论,不需要用仙鹤来证明了。黄鹤楼高三层,是解放后重修的,据说保留了原来的模样,古色古香的。楼内存放了历代文人的墨宝,对于这些我们不是很感兴趣。只想登上顶楼,因为登上顶楼能眺望武汉三镇的景色,我们连这些字画都没有细细的观赏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顶楼。放眼望去,不但武汉三镇,连苍茫的长江也尽收眼底。鹦鹉洲在哪?晴川芳草在哪?我们开始寻找,但眼前所见的是长江两岸的高楼大厦,密密麻麻的都有是楼房,视线被眼前的这些楼房遮挡住了,根本就看不到远处。找了又找,才发现不远处有几棵树,不高也不茂盛,再平常不过了,难道这就是汉阳的树了?晴川芳草也早就无从寻觅,鹦鹉洲就更不知在哪了。白云总该有吧?也没见着,现在城市污染严重,天空是阴沉沉的,到哪去找白云呢。何处没有高楼大厦?何处没有树?要看哪里看不到,何需到这里来。这时大家心中不禁涌起了失望之情,眼前的景观与自己心中早已构建的黄鹤楼的形象相差太远了,它不是我梦想中的黄鹤楼。后来才了解到,作《鹦鹉赋》的祢衡,遇害之鹦鹉洲已不知所踪,它沉入江底几百年了,如今隔开鹦鹉洲和夹河水路被填平,鹦鹉洲与河岸相连,洲不成其为洲,仅乘地名,只有拦江路。
我想,如果没有读过崔颢的诗,事先没有构建过它的形象,看到眼前的景色我也许会认为很美,心中也许会满意的;但有了诗的影响,有了先入为主的想象,眼前所见与自己心中的黄鹤楼就不相符了。可能在崔颢的心目中,黄鹤楼之所以这样美,是因为它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所以被美化了。“曰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故乡在哪能里?在我的眼前浮现了大义凛然的祢衡,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洲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其实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才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美好的印象。
正因为这样他留给后人太多美好的想象了。我想,在现实中是难以找到的,我们只能在诗人的笔下才能找到心目中的黄鹤楼了。如果要把儿时的构想与实物相对照,那是难以找到满意的答案的。那就让我们不要那样的较真,让我们在心中保有儿时的形象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nanyangjinxu.com/html/sanwen/xs5oouu8sh1m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