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

ABCD

二米杂文2025-08-31 08:10:15
在中国,选择题大多数为单项选择题,一般有四个选项设置,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表示,大体经过学生时代的人是很熟悉的。表面上看,有四个选项,四种选择,可是如果悉心研究就会发现,每种选择其实暗含着两种选择,
在中国,选择题大多数为单项选择题,一般有四个选项设置,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表示,大体经过学生时代的人是很熟悉的。
表面上看,有四个选项,四种选择,可是如果悉心研究就会发现,每种选择其实暗含着两种选择,即选还是不选,四种选择立马演化成八种选择,所以诸位可见中国学生的痛苦,规定时间内,一道题,八种选择,学生只恨自己不是孙猴子在世,否则拔根汗毛迅速解决问题。
单选题的后果便是告知孩子,世界答案只有一个,没有其他,即只有标准没有多元,成功的营造了一个单选的世界。所以当学生碰到不定项选择题时,顿时慌了手脚,自我的原则受到挑战,变得不会选择。后来高考出来减负,取消了不定项,学生欢喜不已,像极了49年人民群众庆祝解放时的兴高采烈。国家选择了单选,放弃了不定项,帮助学生更好的“选择”,果然是高明的选择,降低了难度,锻炼了学生的“智商”。
选择题是很难选择的,所以我们还是选择四个字母中的若干进行组合,慢慢体会里面的内涵。
首先是AB组合。看见AB我就想到小时候看到的磁带,上面没有汉字,正面和反面的区别是通过英文字母来表示的,A代表正面,大体主打歌曲都集中在此面;B面代表反面,大体一般的歌曲都集中与此面,当然也会零星的出现个别主打歌曲,但是不多。后来我长大了,慢慢发现,人和磁带差不多,也是由A面与B面组成的,别人看见的都是A面,阳光、正直、洒脱、自信、善良,公共场合和单位,大家同时亮出A面,互相的夸赞,客气不已。而一旦到了私人场合,大家又亮出了B面,埋怨、嫉妒、粗话、侮辱,窝在一起,愤世嫉俗,当然我们会很虚伪的用上一个词来掩盖,即“真性情”、“豪爽”,实质上是不礼貌。两面的出现各有原因,A面的出现是为了生存和安全的需要,而B面的出现则是对自己或他人做出的A面B面进行反击与发泄。
阳光照在大树上,大树一面阳光,另一面则是阴影,像极了A面与B面。但是人的喜好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欢站在树前欣赏阳光的明媚,此时树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人也由于阳光的照射而显得昏昏欲睡,头脑极不清醒。而也有人不喜欢炽热,就是喜欢在树的阴影下,因为阴影降低温度,带来凉爽,适合提神,张爱玲走路时便拣有阴影的地方行走。
我倒是想,在中国很多地方的政绩工程搞得红红火火,大楼盖得很高,果然是雄伟。在阳光的照耀更是夺人眼球,可是诸位一定要记住,有A面必有B面,大楼背后却是大片的阴影。世界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
AB组合在一起是很敏感的,“AB团”的事情在历史书上是不曾出现的,我在这里是没有资格来讲的。因为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设计史,用胡适的话来说就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区区一小百姓,有什么资格对历史问题进行评述呢,一旦评述了,就是在胡诌,在攻击,什么帽子都来,不管大小,不管是否适合,照照镜子,你的头上肯定是无数顶了。
在我们国家,有资格对历史发表看法的全是大人物,他们的话便是圣经般神圣,用一种叫“语录”的方式存在并且推广。学过历史唯物主义的都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是在一部分人眼里,历史是某些人创造的,他们才有资格评述历史,闲杂人等一律走开,否则便是“阴谋阳谋”了,他们口头上说什么主义,实际上却背离了主义,骨子里早已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弄的也是A面与B面的一套。
再看BC组合,讲BC组合必须联系AD组合,一个是公元前,一个是公元后,这是时间问题,可最终还是回归到历史问题。我不关心公元前的事情,也不关注公元后的事情,我只想弄清楚离我比较近的历史。可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和途径去了解。官方对历史的态度是暧昧的,一方面鼓励人们研究古代史,一方面限制人们发掘现代史。你说说话,他说你在编造,可是他不拿出具体的东西对证,因为这是机密的,是不能公开的。
今年是党的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的100周年。由此诞生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建党》,一部是《辛亥革命》。观众们很感兴趣,因为影星实在是太多了。到时又是一番票房大战,是《建党》的票房打败了《辛亥革命》的票房,还是《辛亥革命》的票房打败了《建党》的票房。结果便是各方都在关注,过程却极为荒诞。历史本身其实无所谓了,人们都习惯了忽视历史。现如今除了明星,票房,场面外,真的调动不起来观众那颗沉睡已久的心。
2009年《建国大业》吸引了很多明星加盟,也吸引了很多观众,看了电影后才都知道,原来49年建国前前后后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真不像教科书上那般简单的犹如电报般的描述。可是诸位不要忘记了,2009年也是五四运动90周年,可是官方的动作极小,大家都忘记了。五四成功的转化了一种节日,而且更替了名称叫做“青年节”。更多的年轻人只知道青年节,而不知有五四,更不知道它们内在的联系。
最后谈谈CD,一般来说,听CD的似乎很有品位,不像MP3、MP4那般随便,也不似音响般喧闹,CD讲究的是环境。一个耳机便成功的把周围的世界与自我世界做了分离,置身于闹市人群之中,却沉静在自我空间内,好不自在。
人是靠群居生存,马克思就说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离不开这个社会,因为要生存,所以大家追求热闹,虽然在聚集,可是空间被挤占,灵魂是寂寞的。从内心角度的渴望上看,是需要独处的,即需要孤独。
这便是CD的魅力,通过制造孤独,营造私人空间,并且与世俗世界暂时隔离,类似于宗教的感觉,行走于人群之中,灵魂却似乎在上空俯瞰人生百态,灵魂摆脱肉体的限制,极度自由。
所以孤独是有快感的,孤独之中可以思考,也可以自我净化,此刻脱离群体的束缚,实则为一种解放。
老年人是很少听CD的,因为老年人是孤独的,对于世界早已看穿,不需要通过CD制造孤独。而年轻人与中年人是听CD的,因为周围的生存环境的拥挤不堪,需要制造另外一个空间,而CD却恰恰营造了一个虚幻、孤独的精神空间。所以看着周围的一个个CD迷,实质就是在观看一群追逐孤独的灵魂!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