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测评”

如此“测评”

娱遣杂文2025-04-25 12:35:43
近日,家人围坐之时,偶尔听到刚上小学的儿子说起一件事,不觉脑门咯噔,心跳加速(愤然),他说学校今天在班上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内容是关于任课老师的满意度测评,因为是勾勾叉叉,所以孩子们很快就完成了。令所有
近日,家人围坐之时,偶尔听到刚上小学的儿子说起一件事,不觉脑门咯噔,心跳加速(愤然),他说学校今天在班上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内容是关于任课老师的满意度测评,因为是勾勾叉叉,所以孩子们很快就完成了。令所有孩子没想到的是真正的测评才刚刚开始,老师(就是测评对象)把所有的问卷收齐后,逐一检查,结果发现其中有四张“异类”(没有在优秀一栏打“√”),据说该老师当场就脸色发青,柳眉倒竖,一股无名之火“腾腾”直窜。因为是无记名,所以老师一时只好强按怒气,发动群众,对“不法分子”进行举报,在孩子们一阵天真无邪过后,于是乎,这四个“倒霉蛋”就被“请”到了讲台前,老师就“和蔼”地问他们为什么不在“规定”的方格内打“√”啊,于是乎,这四个孩子情知不妙,便只有理屈词穷,低头认错,于是乎,饱餐一顿(“炒肉丝”)之后,挂着“忏悔”的泪水回到了座位。
于是,教室里的一切又重归平静,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其实,我是耐着性子听完了儿子的讲述,不知怎么的,听着听着脑子里就蹦出一句话来:我见过胆大的老师,没见过如此胆大的老师。“故事”是讲完了,教室也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可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我实在不知道是该为那四个“倒霉蛋”报不平,还是该为那位老师感到悲哀,甚而至于,为我们目前的德育状况杞人忧天一把。
在我看来,这起事件(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是夸大其辞,至少那位老师会嗤之以鼻)所伤及的不仅仅是那四个孩子,因为从儿子说话间时而不解,时而兴奋(因为他不在那四个之列)的表情中,我读出了莫名的恐惧。我虽然是一个教育工作的门外汉,但我还是想告诉这位“灵魂的工程师”,在整个过程中,你至少做错了两点,一是发动群众举报,二是继之而来的打击报复。孰不知你在让学生检举揭发时,揭发者和被揭发者稚嫩的心灵都蒙上了阴影,揭发者暗自庆幸,被揭发者惶惶不安,而无论是身处其中的那一端,畸形的花朵都在悄悄萌发;当那四个孩子被“公开提审”之时,内心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难道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应该受到责罚吗?或许孩子会在心底暗犯嘀咕:原来老师是拿我们“穷开心”,既然那几格不能碰,为何还要画上去呢?由果及因,从这位老师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恰恰再次证明只有那四个孩子说了实话,难道不是吗?
由此,我不禁想起前不久读过的一篇文章,文题叫《黑子》,说的是一条非常出色,屡立战功的军犬“黑子”,在一次常规训练中,他的训导员要求它从一群人中找出“案犯”,训练有素的“黑子”迅速完成任务,很自信地从队伍中把“案犯”拽了出来。可训导员说:错了,重来。“黑子”有些纳闷,它还是凭着多年的经验拽出了同一个人,这一次,迎来的是训导员的大声呵斥:怎么回事,再重来,于是,接下来的第三次“黑子”疑惑地拽出了它认为是“案犯”的旁边那位。没想到,训导员此时告诉它,又失败了,原因是你明知道是正确的,为什么不坚持呢?于是,令人悲哀的一幕发生了,“黑子”从此像变了一条狗似的,不再接受任务训练,不再相信任何人,包括它一直最信任的训导员,茶饭不思,郁郁寡欢,最终“泯然众犬矣”,其真犬之悲邪?其真人之悲也!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读起书来不断把头“拗过去”的寿镜吾老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看来,儿时的“我”之所以对这位先生存有一丝敬畏,跟他那根戒尺的“不常用”有很大关系。
而现如今,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我想这应该是此次改革的核心理念吧,而以人为本的思想业已赫然成为新时期的一座标杆。在这样的时候,却还上演这样的故事,而可以想象的是这绝不是个案,如此小儿就被我们的社会给“潜规则”了,每想及此,实在令人不寒而栗,“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多么希望儿子说的仅仅是一个“故事”,是从一本早已发黄的书上看到的,或是听一位老爷爷告诉他的,那其中的老师手捏一把戒尺,身着长袍马褂。可又仔细一想,不对啊!那时的老师也不叫老师,该叫先生哪,况且那时也不搞“民意测评”啊,大概是“先生们”早就知道“民意”所向,根本无须“测评”吧,现在想想,也可能是不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