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记忆

穿越时空的记忆

腥翠杂文2025-08-16 03:06:38
《在细雨中呼喊》用记忆重构了一个江南青年的成长史与心灵史,小说以天马行空的叙述方式讲述记忆中的历史。记忆打破了顺叙与倒叙这两种定势叙述模式,过去、现在、未来相互交织出现在记忆中,透过记忆读者可以清晰地
《在细雨中呼喊》用记忆重构了一个江南青年的成长史与心灵史,小说以天马行空的叙述方式讲述记忆中的历史。记忆打破了顺叙与倒叙这两种定势叙述模式,过去、现在、未来相互交织出现在记忆中,透过记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主人公“我”成长的历程,更可以唤起读者对自己成长历程的深刻记忆。记忆超越时空,并伴生着联想、想象,以及由记忆产生的惆怅、愁绪等体验。虽然这部小说缺乏宏大的主题,却因关注生命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激荡。
《在细雨中呼喊》在表述上独树一帜,用记忆串联故事。记忆中有历史烙印,有地域特征,更有心灵发展的痕迹。“我”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段注定了“我”童年的记忆中交替出现贫穷、荒唐,“我”的成长中渗透了冷漠、渴望被接纳被认同的深刻体验。这种体验唤起了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因为成长的体验存在于每个人的记忆中,成长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独特看法,对异性的朦胧好感,对情绪的体验因人而已,却有共生性。《在细雨中呼喊》写出了共生的东西,也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记忆伴随着成长,记忆也促进着成长。
好的文学作品是超越时空与国界的,比如易卜生、莎士比亚的戏剧,歌德、拜伦、波德莱尔的诗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小说……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在这些名著中找到自己或周围人的影子。
第二,细节的力量。“我的爷爷死了。”这种叙述无法引起读者的诸多联想。优秀的作家都是靠细节打动读者的。《在细雨中呼喊》正是一部用细节密织故事的小说。小说重点写了五个人的死。每一次都写得惊心动魄。最先死的是年龄最小的孙光明,详细描述了死亡进行曲,死神是如何悄悄靠近这个孩子,又是如何攫取了他的生命;他的亲人们面对死亡的慌恐、伤心程度因人而异,“我”透过弟弟的死来认识生的无奈与尴尬,孙广才企图通过儿子的死实现自己生的超越,却因目的卑鄙显露出人性的劣根性。孙光明这个本性善良纯朴的孩子以他的死照出了成人世界的荒唐与世态的炎凉。对孙广才在孙光明死后言行的描述非常精彩,他一次次地盼望着政府能授予他英雄家属的称号,“父亲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循规蹈矩生活后,幻想的破灭以及现实对他的捉弄使他茅塞顿开。”从此沉溺于到皮肉之乐,孙广才在成为英雄亲人的幻想彻底破灭后,游走在寡妇与妻子的床第之间,其言行对妻子造成深刻的伤害,致使这个善良懦弱的女人死于绝望。作品透过孙广才游离在妻子死亡之外时的尴尬以及妻子死后他到坟地痛哭这个细节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反衬他生存的艰辛与无奈。孙光明死后,孙广才作为人的尊严渐渐丧失,而妻子死后,已经没有人把他当人,他活着的意义也不再受到关注。于是,当他醉生梦死,走进粪坑结束他那卑微的生命时,没有人会同情他或者怜悯他,以粪坑作为他的死亡之地,以猪的形象作为他人生的喻义,这个典型同样震撼人心。作品用十余万字写了祖父孙有元的死亡过程。从他打柴摔断腿开始写起,围绕孙有元的死亡过程,刻划了孙广才在生活重压下卑琐的精神世界,细致描述了孙有元面对死亡时的恐慌与惧怕心理,同时还描述了“我”在死亡发生过程中的认识与体验。死与生交织,人世的苍凉与生存的艰难浸透在死亡的过程中。
作品为什么要把年龄最大最先死去的孙有元放到后面去写?一是“我”对孙有元死亡过程的记忆是极其深刻的,对孙有元在死亡发生时的表现却是成年以后才理解的,二是这个自然死亡者最能照见人世的悲凉。
第三,语言的魅力。除了叙述方式上的独特,语言本身的力量不可忽视。由于作品写的是记忆。记忆与遗忘同时发生,记忆中沉淀下来的往往是被岁月的冷雨侵蚀以后仍然不变色的东西。因此可以剔除与表现人物形象无关的话题,作品对能够表现形象的细节精雕细刻,才能达到以小见大,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魅力。“我的生命在白昼与黑夜展开两个部分。白天我对自己无情的折磨显得那么正直勇敢,可黑夜一旦来到我的意志就不堪一击了。……欲望在黑夜里一往无前,那一刻我越来越需要女人形象的援助。”“他们的喊声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孙有元……那脸上如青草般微微摇晃的笑容……将一种神奇传达到我内心。”“孙有元当时坐在那个斑驳的角落,用一贯的慈祥看着我……”“我的祖父以逆来顺受的姿态端坐在小椅子上,他夹菜时高高抬起手臂的艰难,使孙广才感到心满意足”……
《在细雨中呼喊》显然受了乔伊斯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影响,但又不完全这样。作者用简洁精确的语言描述记忆,所以,阅读时并无冗长感觉。
最后,冷静的描述。虽然作品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却以第三者的目光冷静地描述曾经发生的事。这种将作者感情色彩深藏于内的描述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形成人物的立体形象。生活中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与缺点。许多作者在写作时往往不自觉地带着个人偏见去描述笔下的人物,于是,好人成为纯粹的好人,坏人却十恶不赦,这一点并不符合生活真实。回顾许多文学大师笔下的形象,《高老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著中的人物,个个都是多面体,仿佛多棱镜可以照见许多人的影子。余华是一位冷静沉着的作家,他的人物不受世俗评价的影响,不受个人好恶的影响,却符合生活真实。
2007-10-7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