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孔子

诗意孔子

率募散文2025-07-08 15:07:49
百家争鸣春秋闹。董子发微,一枝花独俏。经玄理后乾嘉考,孔孟荀学儒子傲。修齐治平忠恕孝,孔子文化,中庸最为妙。先人已去心未了,后学不懈能弘道。——题记时间的洪流总是在不经意间漂白了年华,可是无论岁月如何
百家争鸣春秋闹。董子发微,一枝花独俏。经玄理后乾嘉考,孔孟荀学儒子傲。修齐治平忠恕孝,孔子文化,中庸最为妙。先人已去心未了,后学不懈能弘道。
——题记

时间的洪流总是在不经意间漂白了年华,可是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孔子——一个久远而又清新的儒家形象,在历史的洗涤中正焕发出愈加光亮的色泽。三百经典从蒹葭苍苍的白露轻烟一路吟诵到了当代的繁华都市;三千弟子的古琴清唱渐渐演化为如今课堂的书声琅琅,更何况七十二贤的满腹经纶。远了的是夫子绝粮、怀才不遇的哀叹;近了的是五经六艺的万世绵延,有教无类始终对苍生的润泽。他不只为我们撑起广阔的天空,也夯实了我们的心灵基础,在太阳和月亮辉映两端的蓝色苍穹下,一卷《论语》在握,淡出千年来的种种评价,看到的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孔子,尽管他不是诗人!他的天真、他的执著、他的矛盾、他的清醒、他的热诚、他的失意统统融入那条曾经被他感叹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小河,悠悠的流进更为悠长的历史…….
那该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公元前551年的八月二十七,周灵王隐约感到了世界的动荡,放眼望去似乎看到洪水横流般的混乱要把自己抛向更加荒古的角落,齐、鲁、陈、卫、楚、宋等各国的诸侯都在为如何使自己的势力超越邻国而处心积虑,鲁襄公还在为怎样让自己强大起来而愁眉不展……有谁会关注到一个婴儿的呱呱坠地呢?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这块被周文化浸润的热土上,小武官叔梁纥衰老的皱纹里藏满了欢乐,看着年轻妻子颜征怀里头顶凹陷四旁突起的婴儿,想起曾是宋国贵族的祖先,还是感到无限的欣慰,想到一年前和妻子到郊外小山丘虔诚求子的心愿:“苍天在上,赐我一子吧,你给了我九个女儿和一个庶出的坡脚儿子,怎么支撑起我孔家的门户?”于是,这个婴儿有了一个名字叫丘,那个略显怪异的脑袋不就是一个形象的“丘”吗?字也有了,排行老二,就叫仲尼吧!这个奴隶主最底端的平凡家庭充满了欣喜!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婴儿后来会成为流芳百世的万古师表,更没想到他会在历史的传颂中几经嬗变,被尊为大成至圣,成为历史星空中永远闪亮的明星和华夏儿女永远的骄傲。
一些人,尤其是伟大的人,注定要乘着生命的扁舟,过早体验驶向鼓荡着雷鸣的社会艰辛。父亲叔梁纥与世长辞的时候,三岁的孔子还不懂悲伤,母亲用温暖的双手,牵着年幼的他,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踏出平平仄仄的清响。直到他成长为令人惊讶的大个子。
“贫且贱”的生活挡不住求知的心。没有学工,没有务农,也没有从军打仗(“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吾不如老农”;“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见《论语》),一切跟着自己的心愿,这不就是天生的诗人气质吗?儿时的游戏中,他模仿着大人的礼仪,“十五至于学”,立志要学通“六艺”。在那没有学堂的时空里,他广泛求教,勤学好问,博学多能,把“三人行必有我师”当成一种成才成长的必需。茫茫旷野从不缺长虹横空的壮美,芸芸众生总也不缺名与利的纷争,在春秋这样一个诸侯争霸的乱世里,在统治者欲望的膨胀里,流血牺牲的是百姓,流离失所的是百姓,饿殍满地的是百姓,等待拯救的还是百姓……
不想看世界,世界的万般情景还是冲撞着心灵。年少的孔子,从自然的刚健运行中吸取发愤图强的气息,在坚厚的大地上奋然前行。17岁,他开始有了自己的门人;17岁,他的才能和身份直接得到了鲁国权力中心人物孟僖子的完全肯定。孟僖子再三叮咛两个儿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在自己死后去师从孔子;17岁他有了“士”的身份,这个身份还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能够在鲁国最重要的场合“太庙”观礼;17岁,他翘首圆圆的红日升起在东方,怀着强烈的救世之心,开始了旭日般的人生追寻。
他也务实,做一般奴隶主贵族所不愿做的事,他当仓库保管员“委吏”“料量平”,他当管理牛羊的小官“乘田”“司职吏”,干得都很出色,但他更不忘展开古朴而又沉重的书简,把万千波澜化为灯下的潜行。他乐学好学,善于请教。他向鲁国睦邻友好小国国君郯子学习许多官吏制度,向苌弘请教乐学理论,向师襄学习古琴,向老子学习“礼乐之原”“道德之归”,去西周学习“礼”“乐”“郊特牲”等等系统的学问。
更重要的是他享受学习。当苌弘告知他韶乐的尽善尽美,声容盛宏,等到次年孔子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演奏,看到人们扮演的只只凤凰随乐曲翩翩起舞时,竟乐得手舞足蹈,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这大概就是其六艺(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的思想源泉。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向鲁国著名乐师师襄学琴时,竟然一连十天都只弹一首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这首曲子的曲调,但是还未掌握弹奏的技巧。”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弹奏技巧了,可以学新曲子了。”他回答:“我还没有领会曲中的志趣。”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曲中的志趣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无法想象此曲作者的为人。”又练习几天,抚琴之时,一个庄严思索、目光深邃、志向远大的形象渐渐浮现在眼前,孔子说:“我看到此曲的作者了,他脸庞微黑,身形魁梧,目视远方,如同统治四方的诸侯,这不是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钦佩地离席下拜说:“我的老师传授此曲时曾说,曲子的名字正是《文王操》啊!”这是何等的执著和纯粹?音乐就是抒情,音乐中的孔子用守得花开的诗人气质诠释着最美的音符。
最伟大的诗人总是充满了爱,就像我们读泰戈尔时内心慢慢氤氲开来的温暖与悲悯,就像我们读冰心时深入眼睑的唯美与纯净,也像读普希金时直入心灵的天真和激情。孔子没有写过一句诗,可是他的“爱”点燃了一切诗情的灵魂,他以“爱人”之“仁”为主题,倾其一生营造了和煦春风万物舒展的伟大诗意。
“仁”是一种关爱,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爱天下苍生;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对生命的尊重。当孔子激烈的反对残忍的殉葬制度时,是“仁”;当“厩焚”,他关切询问“伤人乎”不问财产损失时,是“仁”;当他提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阐发深沉细腻的生命之爱时,也是“仁”;更何况他的政治主张——仁政。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