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无寡,安无倾——天下归仁

和无寡,安无倾——天下归仁

疾骑杂文2025-10-21 07:06:34
真是不可思议,2500年前中国就存在贫富不均的现象。不然孔子不会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他听说有国有家的诸侯大夫,不愁贫穷而愁天下财富分
真是不可思议,2500年前中国就存在贫富不均的现象。不然孔子不会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他听说有国有家的诸侯大夫,不愁贫穷而愁天下财富分配不均;不怕国人太少,而怕国之不安宁、不安全。如果财富分配均匀,就不会有贫穷,天下就安宁——孔子所“患”,绵延于今乃尚存!
更使人叹为观止的是,老子竟然比孔子更为高明地提出了于今国家方针极为相似的——如何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天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老子所说的意思是,自然之规律就如同上弓弦: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多余时就减少,不够时就补足些。所以自然规律就是减少多余的来补足不够的;而人世的规律却不是这样,它是削减不足的而供给多余的。谁能够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能够遵循自然规律的人吧?因此,圣人助长万物生长而不求报恩,事业成功而不自居有功,像这样做,他从来就没想要显现自己的贤能。
在这里,老子提出了两种规律:
一种是自然规律,即“天道”,那就是以丰补歉,以盈补亏,以多补少;
一种是“人世规律”,即“人道”,那就是出于私欲,不惜损人利己去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
他认为欲缩小贫富差距,“唯天道者乎”,即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高者抑之——抑制高收入者;下者举之——支持帮助低收入者;有余者损之——从富余者处切出一块来补足低收入者和贫困者。
然而,“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下者乎?”老子无奈!他仅仅只是“提出”而已。他不为官,不主政,人微言轻,可能当时只是一个“菜园子”,无能直谏或游说君主去实现此良策。所以他寄希望于“圣人”。他说只有“圣人”才会慷慨施舍而不图报恩——当然,老子的失望是肯定的。天下哪有那么多的“圣人”?“圣人”凭什么就应该去向贫困者施舍?
这是时代的局限与老子地位低下使然,我们没有理由对先人求全责备。
相反,如果说孔子的“丰功”在于发现了贫富差距及其危害,那么老子的“伟绩”则是找到了缩小或解决贫富差距的办法。而且,将此办法传给了千秋万代!
无须争辩,谁说现代经济学家在他的分配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不是源于老子的“天道”?
假如我们将老子的“道”比作经济规律,那么“世道”和“天道”就像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其生产要素及其财富聚集于需求最旺的地区和附加值最高的产业,这样,便出现了一种“马太效应”,即富的地区、富的产业,富的人在竞争中的优势越来越强,生产、经营的环境越来越好,生产要素的聚集效能越来越明显。相反,在那些落后地区,弱势产业及弱势群体,其经济及投资环境越差,人们越来越贫困——由此而拉大了贫富差距,而且将会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就是老子所说的“人之道”,即“损不足而奉有余”,本来就不足还要被削弱,而一些地方或产业或一些人本来就富足却还在不断地增加,这难道公平?难道合理吗?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改变这种状况。途径是:“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过国家干预,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运用政策扶持,区域倾斜,产业保护,税收调节及财政补助等手段,进行“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和“损有余而益不足”,从而缩小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不正是老子所提的“天之道”吗?
由此观之,当今中央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似乎是符合“天道”的。比如一方面,重点扶助支持中西部地区优先发展;保护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取消农业税,国家拨款补助农民种粮,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重视解决城镇下岗职工和低收入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的困难,确保最低生活消费;建立健全社会各项保险和福利制度等。另一方面,对于发达地区和高收入行业及人群,加大所得税的征收,控制土地开发和房地产价格,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走私和假冒伪劣等非法经营,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市场竞争相对公平、合理、有序。
一句话,这些都是老子所提出的“圣人”想办而办不到的事。
不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提出的防止与缩小贫富差距,绝不是保护落后,搞平均主义,欲回到过去“大锅饭”的老路上去。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与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当今世界和现代人谁都“患寡”,市场上的物资不能少,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前进,这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和人心所向。市场经济的特性本来就是“患不寡”的,哪里有希缺,哪里有需求,就能在哪里刺激生产和经营,并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来,经济增长应该是平稳的、协调和健康的,而不能是无序的、失衡的,或以破坏环境、牺牲道义和导致贫富悬殊为代价的!假如一个国家的区域、产业或人口之间存在着较大或巨大的贫富差距,社会分配严重不公,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发生动荡,社会基础就不稳,国家政权就有倾覆的危险。反过来,又会严重影响经济环境,并吞蚀或抵消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富遭受破坏和损害——这是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发展中必须克服的。
所以,当今中国政府提出:以科学的发展观来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具体措施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统筹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统筹工农产业的发展。用法制来规范市场和人们的经济行为,以国家干预和经济手段双管齐下进行调控,使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有所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趋于一致,从而使国家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可以告慰孔子的是,他所忧虑的“患不均”和希冀的“安无倾”,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得以实现;同时也可以告慰老子的是,他期盼的“圣人”当今已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科学发展观!有了它,就一定能使“和无寡,安无倾”得以保障,从而实现“天下归仁”的美好理想。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