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中的禅

现代生活中的禅

遁母杂文2025-08-23 19:59:19
禅学,象所有活泼的传统一样,它们的起源都是充满了许多神话和传奇。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莲花,面对大家,不发一语,这时听众们面面相睹,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的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
禅学,象所有活泼的传统一样,它们的起源都是充满了许多神话和传奇。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莲花,面对大家,不发一语,这时听众们面面相睹,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的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的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此禅便在一朵花和一个微笑之间诞生了。禅的生命并不依靠历史的事实。无论是谁创造了这个故事,显然他已把握住禅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开。
迦叶,据说是印度禅的初祖,在他以后传了二十七代,至达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禅的最后一祖。自达摩来到中国后,便成了中国禅的初祖,后经过慧可,僧粲,道信,弘忍,而之传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五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六祖慧能,一花开五叶,禅在中国本土遂开出灿烂的花朵,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
达摩祖师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净慧法师说,禅是一种境界;一种受用,一种体验;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条道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方式;一种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净慧法师于1991年提出了“生活禅”修行理念,它是以佛教原典作为理论依据,默契人间佛教思想,是古老禅宗在现代条件下的具体运用。“所谓生活禅,即是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风采。”
生活禅是以禅的普遍性、包容性,强调禅不在生活之外,而就在生活之中,就是生活本身,所以应该在生活中参禅。它主要在于运用禅的方法来解决现代人生活的痛苦,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生活禅的修行理念,不但有着佛教思想现代诠释的深刻意义,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思想文化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们不懂那么高深的生活禅的理念,但“禅”确实无意中渗入到现代生活,因为它最朴实,也最接近生活。日常中一餐一饮,举手投足,都可体现禅;周围环境的一花一草,片云孤月,亦能展示禅。
在如今充满各种物质诱惑以及异常激烈的竞争的社会中,人们返朴归真,推崇一种自然的生活,寻求一种身心放松的途径。我们听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说庄子,来借鉴古人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我们弘扬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气功来平静身心和强身健体;我们借助古老印度文化中的瑜伽术来调节平衡和舒缓压力;我们通过文学影视中的形象来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我们延伸出了一门新的科学心理学试图来解开困扰人们的心结。这些都无不与禅息息相关。

庄子
印度禅的二十八祖的法统据考证是后人捏造的(译才按,胡适博士在荷泽大师神会传中曾有考证),在梵文中也没有印度禅宗法统的记载。禅宗的这个“禅”字本来是从梵文“禅那”的音译变来的,但其间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禅“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禅”以中国祖师所了解的,那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他们一再的提醒学生,冥想和思索,都会失去了禅的精神。“禅”不等于“禅那”是事实。日本著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曾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作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证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像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禅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学的推动,单靠老庄等道家思想的复兴,不足以构成禅宗那种生龙活虎般的精神。但禅师们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庄的见地一致的,道德经的第一、二两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至于禅和庄子的关系,铃木大拙博士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说:“禅师的最明显的特质是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是如出一辙的。”
《庄子》的《大宗师》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生了重病,身体变畸形了,但他仍然生活得很快乐,他对朋友说:“得是时机,失是顺应,安于时机而顺应变化,哀乐自然不侵入心中来。这就是自古以来所谓的‘解脱’(悬解)。那些不能自我解脱的人,就要被外物奴役束缚了。物不能胜天,这是不易的理则,当我改变不了它的时候,我又为什么要讨厌它呢?”庄子讲的这则故事触及了禅的核心。人必须先接纳自己,依照自己的本质,好好的生活,那就是禅家所谓的“一切现成”。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占有;它本身就是一种喜悦,无须向外追求快乐。当我们能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领会其独一无二的意义,就能从中享受喜悦。
庄子的根本精神是禅的核心。唯一的不同,是庄子仍然停留在纯粹的悟力中,而禅则发展为一种导致开悟的训练;这种训练也是今天日本禅的特殊贡献。

 气功
作为修习禅宗的重要方法——坐禅,由于具有独特的修身养性作用,已受到普遍关注。坐禅(禅定)与我国内养气功颇有相通之处,有人甚至将它视为内养静功的一种,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达到不同程度的入静状态。成功的坐禅者入静之后,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飘逸感和宠辱皆忘的轻松感,同时伴有一系列的生理现象,全身各器官系统趋向协同有序。四十年代,我国有一位科技工作者以自身的确切体验,对坐禅大加赞赏,认为坐禅不仅适用于佛学,任何学者都可以拿来作为训练心智的方法。现代心理学证实,在入静沉思凝神状态下,人的潜意识活跃起来,可以突破常规的逻辑思维,产生各种奇想。所谓第三思维状态正是指的这种时刻(平时清醒状态称第一思维状态,睡梦为第二思维状态)。此外,在入静入定的状态下,还会出现下意识的手舞足蹈动作,近来文艺界展现的“禅定舞”即是在演员进入禅定状态之后,借助于音乐信号,而引发出来的无自性舞蹈,其特点是如行云流水,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对演员则有强身健体、舒经活络的有益作用。
气功是以中医经络学说、气血学说与穴位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意识对人体进行自我调节的身心锻炼方法。即通过练功者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控制,并调节呼吸与肌肉活动,以改善自身的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从而达到防病、
标签
相关文章